心理健康+

知识宣传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心理健康知识宣传

充能奶瓶 | 拆屋效应

发布时间:2024-10-18浏览次数:

什么是拆屋效应?

拆屋效应,又称留面子效应或天窗效应,是一种心理学现象,指的是在提出要求时,先提出一个较大的、较难的要求,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真实意图的小要求,使得对方更易于接受这个小要求的现象。

这种效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尤为显著,体现了人们在面对极端要求时,往往会寻求折中应对的倾向。

拆屋效应的起源

拆屋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作品。在1927年,鲁迅在其文章《无声的中国》中描述了这一现象。他写道:“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、折中的,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,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会来调和,愿意开天窗了。”鲁迅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,形象地阐述了人们在面对极端要求之后,更倾向于接受原本看似不合理的较小要求的心理现象。

因此,尽管“拆屋效应”这一术语是后来心理学研究中形成的,但其基本思想和应用场景是由鲁迅先生提出的,用以说明人们在面对不同要求时的心理调适过程及决策倾向。

“拆屋效应”

相关的实验

心理学家罗伯特·西奥迪尼曾做过一个实验:他假扮工作人员,到大学校园里去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,并要与那些少年犯一起在公共场所待好几个小时,也没有任何报酬,绝大部分人(83%)都拒绝了这个请求。

于是,罗伯特转变思路,在邀请之前,他先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请求:在至少两年的时间里,每周花2个小时的时间为少年犯们提供咨询服务。在他们拒绝了那个请求之后,才提出参观动物园这个小一点的请求。这一次,由于参观动物园的请求是以让步的形式提出来的,成功率明显地提高了,答应去动物园的学生人数是原来的3倍。

拆屋效应的启示

- 01 -

策略的重要性

在谈判和人际交往中,策略的运用至关重要。巧妙运用拆屋效应等心理策略,可以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的,同时保持和谐的关系。

- 02 -

避免连续拒绝

人们通常不愿意连续拒绝同一个人,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或显得不友好。利用这一点,可以在被拒绝后提出一个更小的要求,增加被接受的机会。

- 03 -

道德和诚信

虽然拆屋效应是一个有效的策略,但在使用时必须考虑道德和诚信。不应该利用这种效应来欺骗或操纵他人,而应该用于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合作。

END

来源丨马克思主义学院(法学院)互助会

文案 | 蔡雅芝

5487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