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秋综合征
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
一到秋冬天就“emo”?
可能是“悲秋综合症”
什么是悲秋综合征
悲秋综合征并不是一个医学上的正式诊断术语,而是一种文化概念或文学描述,通常用来指代在秋天或秋冬季节出现的悲伤、忧郁、失落等负面情绪和情感状态。
这种现象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经常被描述,但在医学上并没有被广泛认可或研究。尽管如此,悲秋综合征与季节性情感障碍(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, SAD)有一定的相似之处,后者是一种与季节变化有关的情感障碍,通常在秋季和冬季出现,表现为抑郁、疲劳等症状。
主要表现
1.情感低落。悲秋综合症的最显著症状之一是情感低落。悲秋综合症患者可能感到忧伤、沮丧和失望,丧失了以往的愉悦感。
2. 失眠或嗜睡。改变季节可能影响人的睡眠模式。一些人可能在悲秋综合症发作时失眠,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感到极度嗜睡,无法保持清醒。
3.焦虑和烦躁。悲秋综合症患者可能感到焦虑,对未来感到不安。他们可能变得易怒,对小事情感到烦躁,对生活的兴趣减退。
4.社交隔离。悲秋综合症可能导致患者不愿意与他人交往,愈加倾向于独处。这种社交隔离可能加重他们的忧郁感。
应对方法
1.光照疗法。光照疗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悲秋综合症的方法。通过照射强光,可以模拟阳光的作用,帮助患者提高心情。
2. 锻炼和户外活动。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内多巴胺的释放,提高情绪。秋天是一个适合户外活动的季节,散步、跑步、骑自行车等活动可以有助于缓解悲秋综合症的症状。
3.社交支持。与家人和朋友进行互动,寻求社交支持,分享情感和经历,有助于减轻忧郁情绪。
4.专业治疗。如果悲秋综合症症状严重,建议咨询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健康专家的帮助。
来源丨马克思主义学院(法学院)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会
文案 | 代郴玥
图片 | 向佳维
排版 | 代郴玥
责编 | 胡耀丹
一审 | 唐菁梓
二审 | 蒋韵
三审 | 高雄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