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健康+

新闻资讯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心理健康新闻资讯

吃瓜心理学|从“朋友圈屏蔽导员"到“心理边界”:大学生必学的社交情绪管理术

发布时间:2025-11-11浏览次数:

“发朋友圈先屏蔽导员和家长”,几乎是大学生的“统一动作”——给同学晒聚餐疯玩、给闺蜜吐槽选课崩溃、对长辈只发学习打卡。有人觉得这是“耍小聪明”,其实这是我们在校园社交里,悄悄守护心理边界的本能。今天就用心理学拆解这个现象,教你科学划清边界,告别校园社交内耗。


什么是“心理边界”

心理学里的“心理边界”,就像给心灵装的“小围墙”,能分清“我的想法”和“别人的期待”。屏蔽导员,是怕吐槽“作业太多”被说教;屏蔽家长,是不想分享“社团熬夜”被过度担心;对不熟的同学设“三天可见”,是不愿暴露自己的脆弱。要是不注意边界,比如朋友圈啥都发,很容易陷入焦虑:怕导员觉得自己“不务正业”,怕家长跟着瞎操心,最后干脆不敢发圈,反而成了心理负担。

我们是否需要划定边界

不少同学觉得“划边界就是不合群”,但其实有清晰边界的人,校园社交才更舒服。比如“选择性分享”不是藏着掖着,面对室友追问“为啥不跟我一起自习”,笑着说“我更喜欢图书馆安静点”,是守住“节奏边界”,不用勉强自己凑活;“敢拒绝”不是高冷,社团学姐让你替做PPT,说“我这周有考试,实在帮不上”,是守住“精力边界”,别让别人的事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;“不掺和八卦”不是孤僻,同学聊别人的隐私时不搭话,是守住“关系边界”,不让闲言碎语影响自己的情绪。反而那些边界模糊的人,总被室友的作息带乱、被社团的琐事缠住,最后学习和心情都受影响。


如何科学构建社交边界

想要科学构建校园社交边界,三个简单的心理学方法就能用:用“我”开头说需求,比如室友总熬夜打游戏,别说“你能不能别吵”,而是说“我习惯早睡,你打游戏时能不能戴耳机呀”,既表达想法又不伤人;给社交“分圈层”,把人分成“亲密圈”(室友、闺蜜)、“普通圈”(同班同学、社团伙伴)、“距离圈”(导员、家长),对亲密圈可以放开聊,对距离圈保持适当分寸;每天留半小时“独处时间”,哪怕只是在操场走走路、戴耳机听会儿歌,暂时关掉社交软件,让心理边界“充充电”,情绪会更稳。


其实,屏蔽导员、敢拒绝社团任务,都是大学生守护自己的小方式。学会建立心理边界,不是变得疏远,而是能在校园里既和同学处好关系,又不委屈自己,让学习和生活都更自在。

End

文案 | 薛潇美

排版 | 张沁雯

责编 | 伍略

一审 | 唐菁锌

二审 | 蒋韵

三审 | 高雄

669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