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健康+

新闻资讯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心理健康新闻资讯

吃瓜心理学|大学生“刷知识”困局:“学习假象”心理解码!

发布时间:2025-11-22浏览次数:

睡前刷30分钟人文历史解析,吃饭时看科普类短视频,收藏夹里躺满“干货”却从未重看——如今不少大学生的日常,都绕不开“刷知识视频”这一环节。数据显示,近十年知识类视频的数量占比从3.4%飙升至8.9%,收藏量占比更是增长了7.8% 。但为何看似在“充电”,实际却没学到多少?这背后藏着专属年轻人的心理逻辑。


01.为什么会对“刷知识”上瘾

自我提升的“代偿满足”:学业压力与成长焦虑下,知识视频成了低成本“进步安慰剂”。心理学“自我决定理论”表明,人天生渴求自我提升,而刷知识视频指尖操作即获“在学习”的即时满足感——如考前看考点总结,即便记不住,也能缓解未复习的愧疚,这种反馈让大脑很受用。

碎片化场景的“精准适配:早八路上、排队间隙等碎片化时间难容大部头,5分钟知识短视频恰好填补空白。其经剪辑将知识点简化为“金句+案例”,无需深专注即可接收,完美适配大学生节奏。


02.“知识代餐”的隐形陷阱

刷知识视频本质是“被动接收”,非主动学习。众人易陷“收藏即学会”误区,误将存视频当知识积累,这是“浅层认知”——碎片化信息难成体系,如只吃零食不进正餐,看似饱腹实则缺营养。


03.朋辈支招:把“刷知识”变成真成长

主动处理信息:打开视频前明确目标,带着问题筛选内容避免被动;看完花1分钟记录核心观点,标注关联的课程或书籍,让碎片化信息挂靠已有知识框架。

推动知识落地:将视频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,比如用心理学原理分析生活现象、用历史案例辅助论文写作,让“虚拟知识”转化为“真实能力”。


END

来源 | 艺术学院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会

图文 | 麻富银

排版 | 樊双艳

一审 | 唐菁锌

二审 | 蒋韵

三审 | 高雄

70528